秋季雨水增多,氣溫適宜,是魚類生長最快、催肥長膘的季節,也是取得全年漁業豐收的關鍵時期。因此,抓好秋季魚塘管理,顯得尤為重要。這個時期的飼養管理搞好了,要比一般管理增產30%以上;對于提高養殖效益、增加漁民收入關系重大。若是熱水魚類,還可趕在冬前提早上市、減少過冬凍傷死亡的損失;即使不能上市的,育肥后能增強魚體的御寒體能,為魚類安全過冬打下良好的基礎。秋季魚塘育肥的技術措施有:
1.加強水質管理。養殖成魚的池塘,由于魚種放養多、投餌施肥量大、水中有機質較多,容易引起水質惡化,所以每天要把魚吃剩的殘餌及雜物撈起,并根據天氣和魚的活動情況,及時加注新水。水源方便的池塘,要保持微流水或10天左右沖一次跑馬水。缺乏水源的池塘,每15—30天每畝水面平均水深1米,將生石灰15—20千克堆放在池塘四周的水域內;也可每畝水深1米用生石灰10千克,加水溶化后,全塘潑灑,以澄清塘水。安放了增氧機的池塘,要抓住每一個晴天,開動增氧機把上層溶氧較高的水層送到下層去,減少夜間缺氧。
2.追肥培餌。秋季應看水施肥,培育水中豐富的生物餌料,滿足鰱、鳙濾食生長需要。秋初氣溫較高,施肥堅持量少次多。如果是肥水塘,則施少量化肥,既避免水質惡化,又保持肥、活、嫩、爽的良好水質。一般畝施尿素2.5千克、過磷酸鈣5千克,使池水保持油綠或茶綠色;如果是清水半瘦塘,則以施發過酵的禽畜人糞為主,畝施400~500千克,7-10天施一次,能迅速培育浮游生物,滿足魚類攝食的需要。秋末水溫逐漸下降,應以施有機肥料為主,使池水變肥轉濃,促進浮游生物大量繁殖,為魚類越冬提供充足的餌料。
3.投餌。9-10月份仍是魚類攝食生長旺季,在主養草食性魚類或吃食性魚類的池塘,應先投喂青飼料或其他粗飼料,這些飼料被魚基本吃光后,再投喂配合顆粒餌料或其他精飼料,每日投2次,投餌量占魚體重的3%-6%。(www.nczfj.com)10月后根據不同主養魚類營養需要科學配制餌料,每日投餌一次,投餌量一般占魚體重的1%-3%,投餌可持續到11月上中旬。
4.防止浮頭。精養密度大、產量高的池塘,由于投飼施肥量大、有機質含量多,魚類活動頻繁,極易發生缺氧浮頭現象。每天早晚,尤其下半夜,要加強巡塘。投喂時,若發現魚群吃食減少、吃食時間延長、塘中殘餌增多,特別是草魚銜草滿塘游動而無吃草跡象,說明水中開始缺氧。白天魚群受驚后,在水面可見明顯的波浪,說明已經出現“暗浮頭”。一旦發現魚群出現浮頭預兆時,即開動增氧機,或注新水進塘,增加溶氧量,并適當排放一部分老水。若又無新水灌注、又無增氧機增氧,則每畝用明礬5千克或20千克食鹽化水溶解潑灑,或按說明使用增氧劑。撈凈水中雜質殘草,減少污染、凈化水質,對于防止浮頭也有作用。
5.控防病源。秋天溫度比較適中,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,也是魚病的多發季節。每天要把池塘中的殘餌和雜物撈出,并根據天氣和魚的活動情況,及時加新水。平時每半個月用漂白粉250克溶解于水,在食場周圍潑灑,連續潑灑3天,也可在飼料中加入大蒜籽(每百千克飼料加0.5千克)、食鹽(每百千克飼料加1千克)防治細菌性魚病。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溶于水后,進行全池潑灑海立方米水體用0.5克硫酸銅和0.2克硫酸亞鐵)防治寄生蟲病。同時要注意防治爛鰓、腸炎、赤皮、白頭白嘴、車輪蟲病。如果魚池青泥苔過多,可全池潑灑硫酸銅,每立方米水體用藥0.7克,加水溶化后全池潑灑;或每畝用草木灰50千克,撒在青泥苔上,使青泥苔不見陽光而死亡。
6.準備過冬。通過秋季育肥仍達不到上市要求的塘魚,則要準備過冬。越冬魚塘要進行清塘消毒,使轉塘的魚類有一個良好的水環境;塘水深2—3米,水越深越能保暖;甲魚、鱖魚、革胡子鯰等兇猛肉食性魚類,不能大小混雜過冬,以免發生大吃小、強食弱的殘殺現象。對熱帶、亞熱帶魚類過冬的池塘每畝應搭建80—100平方米的防霜棚,用禾草或編織薄膜、搭在背風向陽的池塘最深處、離水面20厘米左右。